故事 | 中职肄业,他是如何踏上了数学大师之路的?
故事 | 中职肄业,他是如何踏上了数学大师之路的?
发布日期:2024-11-25 浏览次数:461
在浩瀚的星空中有一颗以中国数学家命名的小行星,它就是国际编号为364875号的华罗庚星。华罗庚,他是中国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,中国现代数学之父,人民数学家。
1910年11月12日,华罗庚生于江苏常州金坛区一个杂货店主之家。
1922年,12岁的华罗庚小学毕业以后,进入金坛县立初级中学(现江苏省华罗庚中学)学习,数学老师王维克发现他在数学方面具备惊人的天赋,于是对他悉心栽培,希望他将来能够成就一番事业。
1925年,初中毕业以后的华罗庚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,却因为交不起学费而被迫中途退学,所以他的最高学历便永远停留在了初中毕业。
华罗庚退学以后,在家中帮助父亲料理杂货店,后来经王维克的力荐,入职在江苏金坛县中学任会计。华罗庚凭借着对数学的热爱和惊人的毅力,每天自学10个小时以上,用5年时间,便学完了高中三年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课程,为以后研究数论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苏家驹(1899-1980),名毓湘,字家驹,湖南省平江人,于1924年毕业于武昌高等师范(武汉大学前身)的数学科,生前辗转江西、湖南等地多所中学任教。1929年,苏家驹在《学艺》杂志上发表的《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之解法》一文。华罗庚认真阅读了这篇文章,1930年12月出版的《科学》杂志的第15卷第2期“来件”栏中,刊登了华罗庚的《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》。
其实,华罗庚的第一篇论文是《Sturm氏定理的研究》,发表在《科学》1929年的第14卷第14期。引起时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的熊庆来注的意是华罗庚的《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》一文。熊庆来很可能知道苏家驹文的纰漏,只是没有写文章批评。杨武器之向熊庆来推荐华罗庚,可熊庆来并不知道中国数学界有个华罗庚,恰巧教员唐经培是金坛人,知道华罗庚,从而担当起与华罗庚联络的任务。当熊庆来、杨武之等得知当时的华罗庚只是一个自学数学,仅仅初中毕业,更为惊奇、愈加珍爱。
1931年8月,华罗庚被破格录取为清华大学算学系助理员。华罗庚的人生命运,从这一年发生了转折。
华罗庚没有辜负伯乐们的期许,自学完了数学系全部课程,以及英、法、德文,还发表了多篇论文,从助理员、助教最终升到了讲师。
就这样,从南方小镇到清华大学,华罗庚踏上了通往数学大师的道路。
1935年,美国数学家诺伯特·维纳访问中国,发现了华罗庚在数学上独特的天赋,然后把他极力推荐给英国数学家哈代。1936年夏,华罗庚赴英国剑桥大学学习,热忱投身学术研究,先后就华林问题、他利问题、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等发表了18篇高水平论文,提出“华氏定理”,受到国际数学界一致称赞。
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后,华罗庚心系祖国放弃了继续在国外攀登数学高峰的机会,提前整理行装。第二年,他回到祖国,在西南联合大学担任教授。战火纷飞的年代,华罗庚研究数学的热情依旧高涨,先后写出20多篇论文,并完成自己的第一部数学著作《堆垒素数论》。
1946年秋,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,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依大学聘为终身教授。得知新中国成立,一心报国的华罗庚毅然舍弃美国的优渥生活,带着妻儿踏上了归途。在归国途中,华罗庚发表《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》,呼吁在美留学生回国服务。
自上世纪60年代起,不顾年迈体弱,连续近20年深入全国27个省、市、自治区,奔赴工厂、矿山和工地,与工人、农民同吃同住,撰写通俗读物,讲解优选法与统筹法帮助解决了大量实际生产中的难题,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
- 上一篇:党史之革命时期的办学故事
- 下一篇:抓落实 提质量——我校召开期